这些常见的饮食习惯竟暗藏十个致癌“雷区”,很多人天天都在吃

2025-07-31

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饮食习惯,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埋下健康隐患,甚至引发癌症,务必小心!


雷区1

高糖:胰腺癌


图片

图源:新华每日电讯


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营养医师汪琼介绍,如果经常吃过多甜食,如含糖饮料、奶油蛋糕、用大量糖制作的果脯等,过多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,引起超重和肥胖。


体脂肪过多与多种癌症,如胰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胆囊癌、乳腺癌和卵巢癌等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。


传习研究院政府机构业务培训中心建议少喝含糖饮料,少吃冰淇淋、糕点、蜜饯、果酱等高糖食物。烹调菜肴时少放糖。


雷区2

过烫:食管癌


65℃以上的热饮(饮用)为2A类致癌物。


党建规划设计发现烫食(超过65℃以上),容易烫伤食管黏膜,一旦形成习惯,食管黏膜反复受损伤刺激,发生慢性食管炎,最终会增加食管癌等的风险。


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恕军介绍,食道、胃等消化器官的人体“感受度”比较差,对温度不像皮肤感知温度那样敏感,所以即使食道烫伤了,人体也很难有知觉,即使出现微小病变也并不容易被察觉。


很多人往往已经出现吞咽困难、食道狭窄了,去检查才发现已经是食道癌。


图片

图源:新华每日电讯


雷区3

重盐:胃癌


2019年,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》指出,高盐(钠)饮食可导致高血压、脑卒中、胃癌、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。


重庆市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孙浩介绍,吃盐过多,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,长此以往,容易诱发胃癌。


惠州党建上墙建议少放盐、少用高盐调料、少吃含盐量高的加工食品。


雷区4

腌制:胃癌


2024年,《柳叶刀-区域健康》发表了一项关于我国胃癌情况的评估,与胃癌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腌制菜。


惠州党建文化中心发现腌制食物中含有很多的亚硝酸盐,长期食用后会刺激胃黏膜,使其功能紊乱、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增加胃黏膜癌变的机会。


雷区5

熏烤:胃癌


用烧烤或者熏制的方法烹饪,可能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,其中大家最熟知的是一种叫做苯并芘的化学物。


苯并芘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列为1类致癌物,增加得胃癌等癌症的风险。


图片

图源:新华每日电讯


雷区6

霉变:肝癌


黄曲霉毒素为1类致癌物。毒性是砒霜的数十倍,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。


由于储存不当或过期,食物容易发生霉变,这类霉变过期食物中含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,比如黄曲霉毒素,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,并促进亚硝胺的合成,增加患癌风险,比如肝癌。


党政干部继续教育中心提醒:一旦发现食物霉变,及时丢掉,不要再吃了。


雷区7

饮酒:肝癌


酒精早已被IARC列为1类致癌物(对人的致癌风险有充足的证据),全球每年有74万人因为喝酒患上癌症。


酒精代谢过程中,中间产物乙醛的堆积会直接破坏DNA双螺旋结构,导致基因突变。人体虽能通过乙醛脱氢酶(ALDH)部分修复损伤,但修复过程本身可能引入新的错误,为癌变埋下隐患。


酒精代谢还会催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(ROS),引发细胞氧化应激,损伤肝细胞的膜结构、线粒体和DNA。


它至少和七种癌症有关,包括口咽、喉部、食管、肝脏、结肠、直肠和乳腺。


比如,一个人每天喝掉50克酒精,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会增加2.1倍,食道癌、喉癌和高血压的风险也会翻倍,乳腺癌的风险更是会飙升55%。


最安全的饮酒量为零,也就是说,不饮酒才是最健康的做法。


雷区8

油炸:肠癌


经过油煎、淋油等操作,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都较大,而且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。


油炸(即高温处理)的动物蛋白和脂肪,会产生一种名为“杂环胺类”的致癌物质,与肠癌发病紧密相关。


图片

图源:新华每日电讯


雷区9

油烟:肺癌


《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(2023版)》指出,炒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厨房油烟可导致人体DNA损伤或癌变,是非吸烟的人罹患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


政府机关干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建议开火前就要打开抽油烟机,炒完菜抽油烟机再开几分钟。 炒菜时油温别太热,厨房门窗常开。


雷区10

槟榔:口腔癌


槟榔(槟榔果、含烟草或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)1类致癌物。


有些地方的居民有嚼食槟榔的习惯,食用的槟榔包括槟榔果、含烟草的槟榔嚼块、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。


槟榔为什么会致癌?槟榔较硬,咀嚼过程中可能会机械性损伤口腔黏膜,这种损伤累积下来,时间一长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,这是一种癌前病变,有可能转变为口腔癌。同时槟榔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咀嚼后,可能会形成亚硝基(一种明确的致癌化合物)。


除了口腔癌,嚼食槟榔也与咽癌、喉癌、食管癌等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评论...